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五百四十六章 言速胜多是养寇自重
    王崇古的提醒是非常及时的。

    因为大明朝刚刚发行了一千万银的特别国债,专门用于绥远驰道和绥远矿业的投资开发,因为绥远新立,地方人事结构简单,卧马岗、胜州煤山碱池,都是工部的控制范围之内,属于直接隶属于朝廷的特区,和地方关系不大。

    如果掏空府库演化成掏空国帑,那大明国朝就彻底什么都做不了了,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而且即便是掏空府库,也是不能接受的。

    随着绥远的建制逐渐完善,绥远地区的城池开始建设,用层层转包创造不该存在的债务,而后这笔债务再在有心人的驱使下,不停的转移到债权人模糊的地步,最后一鱼两吃,大明国帑就是有再多的银子砸进绥远也看不见水花。

    而且最为恐怖的就是大明用尽了各种办法削弱草原,用了十年的时间步步征伐,又以海量的白银投入,最终得到了一个一地鸡毛的绥远,残忍的朘剥最终导致民心向背,大明在绥远的统治岌岌可危,就如同在腹心之上划出了一个巨大的血槽,血流不止,只能放弃。

    十年心血,无数人的奉献,那些死在草原上的墩台远侯、征伐中死在征战中的军兵、垦荒时死在野兽和流寇手中的农夫,他们的血,全都白流了。

    这种事会发生在绥远,会发生在辽东,会发生在甘肃,会发生在吕宋,这种事也曾经发生在交趾十三司。

    所以即便是掏空府库,朱翊钧作为皇帝也不能接受,尤其是这些新开辟的郡县之地。

    朱翊钧相信,王崇古其实早就想说,但是之前是碍于面子,不肯承认之前自己是个奸臣佞臣,后来直面自己后,又犹豫这么做的代价,反反复复的权衡了许久许久,才在海瑞登门的时候,脑子一热,选择了和盘托出,更是在皇帝面前,将整个过程补全。

    杨博说王崇古易怒,就是说他很容易情绪化,某個时间,脑子一热就会做些什么,显然,海瑞的登门拜访,让王崇古说不出拒绝二字,既然要做,那就做到底,做到完美。

    这是自绝于天下百官的行径,如果不是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对于王崇古而言,很难做到这种地步。

    现在王崇古提出了造一个九层琉璃塔为李太后祝寿,实际上是为了推动烧玻璃的实践,更有可能是弄个小项目,让一些对王崇古十分不满的嫡系,去里面分一杯羹。

    一千五百万银的绥远投资,甘肃、辽东,这些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一鱼两吃的重灾区。

    相比较之下,让王崇古弄个琉璃塔给嫡系们分赃,维护下组织度,其实王次辅的要求并不过分。

    朱翊钧本来是这么认为的。

    “还是由工兵团营负责营造啊,要拉动规模才能技术进步,我们一旦建好了这座琉璃塔,一定会成为京师最闪亮的建筑,到那一天!整个京师、整个天下、整个世界都会知道大明有这么一座琉璃塔!到那一天,所有人都知道玻璃的好处!到那时,玻璃的推广,就变的简单了。”

    “有了需求才能催生供应,才能让制作玻璃规模化!”王崇古和王国光据理力争。

    张居正喝着茶水,继续做那个装糊涂的师爷,他其实也在判断王崇古的目的,本来以为是给晋党的嫡系分点银子,但看来看去,好像不是。

    工兵团营和晋党的士大夫并不重合,甚至可以断言,这是两个完全没有任何交集并且有利益冲突的集体。

    大明工兵团营主要是穷民苦力的游堕户组成,在家乡因为天灾人祸破产后,带着最后一点干粮来到了京师,求一条活路投入了工兵团营之中,而提领工兵团营的都是京营伤老退役的锐卒。

    而士大夫本身就和乡贤缙绅高度重合,是朘剥穷民苦力的刽子手,而士大夫又在朝中鼓噪兴文匽武之风,一直到戚帅讨伐板升收复绥远之后,仍然充斥着噪音。

    王崇古,已经完全抛弃了晋党,他连一百二十万银的奇观修建,这么点蚊子腿的肉,都不肯给晋党了。

    那么晋党该怎么办?重新选一个党魁对王崇古展开清算?

    王崇古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首先以工兵团营、官厂团造为核心的工党,实力并不虚弱。

    即便是没有结党,如绥远总督潘季驯、礼部右侍郎沈鲤(治水)、山东河南总督凌云翼、工部的汪道昆、松江巡抚申时行,这些不是工党的人但都督办大工鼎建设和官厂,如果有人要对王崇古做什么,无论是诬陷还是各种古怪的攻讦,他们也不会坐视不理。

    关键是王崇古本人并不好对付,他还有圣眷。

    “次辅的意思是,要给工兵团营去做吗?”张居正平平淡淡的询问,似乎问一个不是很关切的问题一样。

    王崇古立刻回答道:“不然呢,层层扑卖下去,恐怕死的时候,也见不到完工了!别说把这琉璃塔当成招牌进行宣传,推进玻璃的销量了,到时候建不成,太后问起来,外廷人人蒙羞。”

    技术进步奖的最后波纹已经被陛下给拿走了,现在王崇古心心念念的就是再留下点什么。

    南衙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近两百年了依旧坚挺,王崇古希望这个北衙的琉璃塔,和南衙的琉璃塔一样,成为大明的名片,成为天朝上国的标志,成为他王崇古最后的波纹。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那建吧。”

    “钱从哪里来?!”王国光一听首辅次辅都同意了,人直接怒了,说得好听,银子呢!

    朱翊钧听明白了这是办正事,也知道自己误会王崇古了,他笑着说道:“今年的金花银,用于这个琉璃塔好了。”

    钱从内帑来,朱翊钧选择了爆金币。

    其实李太后的并不是很喜欢乱花钱,皇帝和潞王大婚用的假货滥竽充数,李太后都同意了,这些年唯一奢靡的还是那个三十万银的佛塔,当时主少国疑,急需要做点什么来彰显皇威。

    三十万银,不算少了,五分之三个隆庆皇陵了。

    之所以当时要让王崇古建佛塔就是为了让天下人看的,晋党党魁献媚,俯首称臣,主少国疑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就是保持皇位的稳固,不出现乱子。

    但现在让李太后花这么多钱,她是不乐意的,即便说王崇古有一万个合理的理由,那李太后也很难直接答应。

    朱翊钧打算去试试看,要是答应也就答应了,不答应就换个名义好了。

    “内帑是不是没钱了?”王国光看向了冯保眉头紧皱的问道。

    “有,管好你们国帑,别被人给掏空了都不知道。”冯保简单而有力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有字,内帑说的底气十足。

    去年一年,内帑除去商税分成之外,皇庄共盈利120万银,再加上商税分成的1270万银,内帑真正的富可敌国,即便是拆借出去了700万银,依旧有500万银的存银,如果再加上长崎总督府寄存在皇帝这里的298万银,内帑完全可以独资建设京开驰道。

    当然这298万银是长崎总督府的府银,朱翊钧不打算动用,按照长崎总督府的意思,这笔银子是给皇帝的贺礼,吕宋总督府去年一年搞了1500万斤的铜入大明,就他吕宋总督府忠诚,长崎总督府不忠诚吗?

    但朱翊钧依旧把这笔银子留下,当成了存款,如果长崎方面仍然坚持要当成贺礼,朱翊钧就会将这笔银子纳入开海投资之中,一体分红。

    相比较需要到内帑要饭的国帑,内帑富得流油,这和供养有关,国帑养着整个大明朝,方方面面都要钱,一里驰道就9800银,长达千里的驰道,就是千万银的支出,而内帑养的是范围就只在禁苑了。

    所以,国帑要的饭,没有利息,所以,朱翊钧在主动爆金币,除了那700万银子的京开驰道投资之外,还有120万银的北衙琉璃塔。

    这都是为了大明。

    大明现在的分配显然是不合理的,商税上内帑和国帑对半分成,而内帑还有120万银的金花银,再加上皇庄,内帑的收益占据了大明财政收入的近一半,但却不需要承担任何的义务,这是不对等的。

    但这个分配比例,张居正不赞成更改,他现在变得越发保守,这些银子在陛下手里,也好过在国帑被人各种手段掏空了要强得多。

    朱翊钧也不打算改变这种分配模式,反正他死后,这种皇帝吃一半的分配模式,总归是会有人去纠正的,在这方面,朱翊钧对大明的文臣们很有信心。

    琉璃塔要建,这是皇帝的意志,国帑没钱,资出内帑也要建,奇观有的时候也是有些用处的,作为标志性的建筑物,会成为一个广而告之的名片,大明的玻璃产业,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透明的玻璃器皿,可以制作光学仪器,也可以制作化学仪器,能够更加直观透彻的探索人类未知的边界。

    张居正拿着一本奏疏,笑着说道:“如果米袋子漏了一个洞,为了让这个米袋子仍然鼓起来,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不断的往里面加米,当加的量大于漏掉的量,这个时候,我们米袋子就鼓起来了,第二种办法就是想办法把这个洞堵起来。”

    “海总宪把这个洞补起来了,这里要诚挚的感谢王次辅在政策完善中的积极建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张居正最后一句话出自《老子》,意思是有道之人很有智慧,但这种智慧往往被人视为愚蠢;有道之人在前行的路上,总是在准备后路而不是一味的向前;有道之人走在平坦的道路上,仍然会察觉出其中的缺陷;

    毫无疑问,大明现在一片鲜花锦簇,但有道之人在修修补补,才有了繁荣。

    “其实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往袋子里加稻草,这样米袋子,看起来也是鼓起来的。”王崇古极为平淡的说道。

    他其实完全可以化身为歌功颂德的谄臣,而不是积极谏言,他跟海瑞说的那些,在贱儒看来多少有点没事找事,新政已经有了许多的成果,大明已经恢复了许多的活力,何必呢?

    往破了一个大洞的袋子里放稻草也是一种做法。

    大家都蒙上眼睛,晃动身体也能假装列车在前进。

    “有道理!”朱翊钧笑着说道,王崇古讲了个大明笑话。

    廷议通过了海瑞的鼎建大工反腐细则,两个严厉禁止,禁止层层扑卖和债务转移,非要做,那就要乞求老天爷保佑,不要出事,否则谁出事都要担责,在这个瓜蔓连坐盛行的年代里,朝廷三令五申严厉禁止仍然要做,那就是在考验九族的羁绊了。

    皇帝是大明的第一责任人,在亡国的时候,会冠以亡国之君的名号,责任大,担子大,权力就大。

    大明新政如火如荼,廷议的内容自然比万历初年的朝堂狗斗要繁杂的多,户部奏闻了各地普查丁口的进度,除新三省,绥远、辽东、甘肃之外,其他省份都可以在万历十一年彻底完成,普查丁口,都会伴随着废除贱奴籍,这方面会稍微滞后一些;

    工部奏闻了驰道的建设进度,胜州卧马岗的开矿进展,还有河南山东营造官冶煤钢联营,遇到的困难还是老问题,人手不够。主要还是人才方面的短缺,每一个官厂都要一个大师傅,但大师傅的数量是有限的,工部奏闻就六个字,规模,规模,还是规模!

    而吏部、都察院开展了春雷行动,对去年冬天户部查到的多个账目问题,进行了问责,又有数十名官员在考成法和反腐的大棒面前倒下了,这一次郭有章去爪哇,路上有伴儿了,只不过到了爪哇,他们估计相处不会太愉快;

    刑部主要是汇报了剿匪事宜,是和兵部的巡检司联合行动,巡检司包括了陆防巡检司和海防巡检司,大面积的剿匪,在大明各地展开,剿抚并用,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营商环境,遍地匪患的商路上,是不会有商队经过的,丝绸之路的衰弱和沿途匪患过于严重有关;

    礼部则则是上奏了新一卷修好的大明会典,总裁张居正已经看过,并且写好了长长的浮票,新一卷的大明会典写的是《纲宪事类》,相比较嘉靖本大明会典,万历年间增设了对于都察院御史的限制,明确规定了要有地方履职经验,三年以上,才能担任,最大限度的减少贱儒的生存空间;

    对于打击贱儒,礼部不余遗力,重拳出击,就连名声很好的沈鲤,也是如此。

    有些人的名望是刷出来的,有些人的名望是真的,海瑞和沈鲤都是不畏权贵,一个抬棺上谏,一个在座师盛行的年代里,不肯同流合污,对于大明贱儒实在是太多的现状,沈鲤也在重拳出击。

    因为贱儒,大明皇帝在皇家理工学院这个大事中,没有抛弃万士和,而是抛弃了礼部,让礼部上下都对贱儒恨到咬牙切齿的地步。

    兵部和大明武勋之首的奉国公,联合奏闻了关于西南战事的一些进展,莽应里的东吁已经完全处于了被动当中,黔国公沐昌祚、四川总兵刘綎摁着莽应里的脑袋打,之前因为信任生苗熟苗导致的漏洞,已经全部堵上,而现在西南战事进入了新的阶段,以战代练,既是战争也是练兵,西南地面在尺进寸取,一点点的推进。

    之所以缓慢推进,就是吸取了当年的教训。

    奉国公戚继光坐直了身子说道:“正统年间,四征麓川,后三次都是由王骥率领京营锐卒,而后地方卫军配合,动辄十数万大军,到了地方,人吃马嚼,都是银子和粮食,粮饷需要转运大半个天下,才能抵达云南。”

    “每一次都是快进快出,快速攻灭其都城,然后达成盟约鸣金收兵,我戚某人,转战南北数十年,从未见过快进快出,能灭其苗裔的,能结束战争的,但我没去过西南,现在也不是正统年间,实在是不好妄下断言,但,快进快出,的确解决不了问题。”

    兵部尚书曾省吾立刻说道:“天下兵势大抵是相同的,快进快出看似是逼迫其俯首称臣,但未曾去其根基,就如同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谈某战攻伐,就谈速胜,速胜从来不是胜。”

    “不就是养寇自重吗?王骥带领京营前往,打了十年,打成那般糜烂的局面,就是最典型的弛防徇敌,养寇自重。”王崇古十分肯定的说道,他敢下这个断言,因为,他就是这么干的!

    养寇自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能彻底消灭敌人的时候不消灭,反而以各种名义立下协约,看似大获全胜,却颗粒无收,而后蛮夷索赏不成,悍然撕毁条约,继续攻伐,重复的戏码重复上演,弛防徇敌的那些人,一点点的获得更大的权力,最终从养寇自重到拥兵自重,朝廷处置投鼠忌器。

    王崇古对这套流程可太熟悉了。

    王崇古想了想说道:“大明和北虏打了多少年?就从俺答汗入寇算起,嘉靖二十九年,到万历九年才彻底结束,平倭打了多少年?戚帅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山东打到了广州,南衙、浙江、福建,转战数千里之遥,从嘉靖二十九年朱纨自杀算起,一直到万历二年国姓正茂领兵彻底消灭电白港倭寇结束。”

    “速胜?哪来的速胜?从矛盾说的角度去看,当矛盾激化到了一定地步才会发生战争,这是矛盾最激烈的状态,想要达到冲和的状态需要时间,需要矛盾激烈冲突中达成一致。他王骥带的是天兵天将,攻伐以月计算?”

    王崇古能想到的速胜,只有英国公张辅攻伐安南,但英国公亲自去了两次才平定,成祖文皇帝走后,大明立刻丢了安南,而安南的丢失,让辅国大臣英国公张辅在朝堂上处处被动,正统年间,张辅甚至不能上朝,明英宗朱祁镇,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教育。

    大明是古典军事帝国,一个皇帝可以不知兵,但对兵凶战危没有丝毫了解的皇帝,对大明是多么可怕的灾难。

    速胜不是胜,速胜多数都是养寇自重。

    “所以还是太祖高皇帝的尺进寸取好啊。”保守派的曾省吾,又在念叨祖宗成法了。

    朱元璋的尺进存取,就是进攻一百里,却只取三十里,剩下这七十里地方就是军事缓冲区,而这个缓冲区就是战区,人为的制造一个无人区,这个时候,这七十里土地,彻底变成了无主之地,而后大明再进行开拓。

    这就是洪武年间的战法,效果就是开辟了大明朝,而且传了近三百年。

    李成梁在辽东也用的这种战法,每年都要进攻,人为的制造无人区,而后再缓缓前进的占领,彻底扫除统治的障碍。

    现在西南有样学样,慢慢打,一点点的磨,缓缓恢复攻伐能力的同时,一点点的蚕食,最起码让对方数十年内没有作妖的能力。

    更加准确的说,现在西南战事进入了拼血条的阶段,大明打算用一眼看不到头的血条,生生将东吁磨到抵抗意志彻底消散为止。

    “旧港总督府的牙兵,给东吁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曾省吾说起了旧港总督府对东吁的进攻,大致可以总结为东吁、红毛番一起打。

    果阿总督府和东吁抱团取暖,鹰扬侯张元勋四处出击,始终让果阿总督府和东吁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持续不断的打击敌人的士气。

    朱翊钧看完了详细的军报说道:“莽应里挨了几巴掌,现在应该清醒了许多,过不久,他估计就该跟大明议和了,朕不通军务,但前线的东吁军已经有了溃营的征兆,刘綎突入一百里深处,敌人望风而逃,缴获了十七头大象。”

    象兵是东吁的特色兵种,象兵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的明显。

    优点就是体型庞大,既可以用来做运输的工具,也可以用来作战,尤其是两军对垒的时候,象兵的破阵能力极其强悍,而缺点就是笨重,行动缓慢,庞大的体型遇到训练有素的军队,远程的箭矢和火器,都会对象兵造成极大的伤害,大象一旦受伤开始狂暴,直接无差别输出。

    象兵虐菜,那自然是一等一的强,但面对强者,就显得非常呆板了。

    朱翊钧不通军务,但大明军如入无人之境一样俘虏了十七头大象,对方望风而逃,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敌人的士气已经完全崩了,这个时候投降就变得顺理成章,莽应里结结实实挨了几个大逼斗,再不清醒,就该有人帮他清醒清醒了。

    张居正思索了片刻说道:“陛下,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是他想投降就能投降的吗?战争从来不是他想开启就开启,想结束就结束的,如果此时接受了他的投降,那西南诸国,老挝、安南、暹罗,都会有样学样,反正挑衅大明也不会付出什么过分惨痛的代价,为何不试试?”

    “这对大明海贸是巨大的伤害,唯独将其打疼了,打死了,才能宣威西洋,让西洋诸国不敢为难我大明的商船。”

    “臣亦是如此认为,大明还能打得动,西南仍然没有粮饷告急。”曾省吾赞同了张居正的说法,莽应里想投降就能投降?大明是青楼女子吗?你东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朱翊钧看向了戚继光问道:“戚帅以为呢?”

    “臣以为兵凶战危,只要是打仗,就有输的可能。”戚继光眉头紧蹙的说道:“但目前来看,大明也不是说一定能大获全胜,但东吁一定会输,所以暂时不同意议和,也要看黔国公和四川总兵的意见。”

    “如果前线认为要议和,那就议和。”

    仗是前线打的,具体是否继续进攻,是否议和,前线应该有更大的权重,而不是朝堂庙算,因为打败仗要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

    戚继光认为要听前线指挥的意见,他们的权重更大,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大明占据了绝对优势。

    军报并没有隐瞒。

    岳凤的七万强兵差点打到大理,初期战局不利,黔国公府也没有隐瞒的意思,瞒也瞒不住,前线是军将、文官和宦官三方节制。

    胜则得寸进尺,败则总结经验,这就是戚继光的意见。

    “再看看吧。”朱翊钧总结性的说道,毕竟莽应里还没有投降,就是提前商议而已。

    “黎牙实翻译了逍遥逸闻里的自由说,也包括最近那期。”礼部尚书万士和一脸绷不住的说道:“他询问鸿胪寺少卿高启愚的意见,高启愚的意见是,不要翻译。”

    “嗯,还是不要翻译的好,费利佩和他的西班牙还没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这种大缺大德的东西,还是不要翻译的好。”朱翊钧立刻说道。

    这东西是会反噬的,要输出也是输出矛盾说生产图说公私论阶级论等思辨产物,这种封建官僚军阀三座大山的制度,连周天子看了都眼前一黑,哪怕是搞点分封制呢!

    真的输出这东西,大明的脸都丢尽了。

    (本章完)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6_6046/502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