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第五百二十六章 人情交换
    第526章人情交换

    其实在和宋华桂所做的人情交换上,宁卫民多少有点过虑了。

    要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初,京城就没有真正生产西餐餐具的厂家。

    马克西姆餐厅又是要做把法餐高雅格调、浪漫情怀引入共和国的前驱者。

    那是下了重注的,宁可承担长期的亏损,也要保持巴黎总店的风貌,并且不会轻易退出。

    所以自打马克西姆餐厅正式立项的签字仪式那天起,宋华桂就一直在为如何保证餐具供给的事儿烦恼。

    那是下了重注的,宁可承担长期的亏损,也要保持巴黎总店的风貌,并且不会轻易退出。

    所以自打马克西姆餐厅正式立项的签字仪式那天起,宋华桂就一直在为如何保证餐具供给的事儿烦恼。

    很简单的道理,这种持续性的消耗品如果永远使用进口货,成本太高了,必须尽力做国产化的努力。

    但偏偏这年代信息流通又闭塞的很,找到有能力供给的厂家,绝不是件容易事儿。

    实际情况就是,总公司这边的人,成天拿着从巴黎空运而来的一套餐具作为样本,就跟无头苍蝇似的满京城的转悠啊。

    但因为没人了解工艺品美术行业的情况,处处碰壁。

    别的不说,碟子这关就不好过。

    无论是他们找到的陶瓷厂,还是陶瓷店,全都因盘子胎太厚声称做不了。

    最后好不容易有个人算找到了珠市口的湖南醴陵陶瓷店,厂家才答应可以尝试承接。

    刀叉就更不易了,问哪儿哪儿都摇头,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还是多亏模特表演进了中南海,宋华桂能有机会与上层诉苦。

    这才得到了特批的三吨镍白铜,并交由沪海造币厂制成。

    至于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玻璃杯了。

    听着似乎没什么,可问题是外国酒水品种多,都有对应的杯子。

    尤其是法餐,对杯具更是讲究。

    红酒杯、白酒杯、香槟杯、水杯、海波杯、古典杯、烈酒杯、开胃酒杯、长饮杯、鸡尾酒杯、潘趣酒杯、爱尔兰咖啡杯……

    细分得有好几十种。

    然而这些在外国不难买到的杯子,国内根本就没有厂家能做的。

    何况需求量也不算太高,顶多每样几百个,不常用的甚至只需要百八十个,批量生产不划算啊。

    所以目前,总公司这边正在跟玻璃器皿展览会上找到的一家承德的玻璃杯厂协商。

    对方也是不情不愿的,很不愿接手,哪怕是外汇券结算。

    总之,这件事说起来其实是有点可笑的。

    就因为宋华桂这边没人知道重文区这里几乎汇集了整个京城的工艺品厂家,他们才会舍近求远,不得不与外地厂商商量供货合同。

    可想而知,以此时国内的物流条件来论,哪怕达成合作,也是费时费力费金钱。

    但宁卫民要帮这个忙就不一样了。

    通过办“坛宫”饭庄的采购,他早就对区里各类工艺品厂的情况了如指掌了。

    像瓷器吧,他就大可以去找专做仿古瓷的京城工艺品厂啊。

    虽然这厂子没挂陶瓷的名儿,可人家是专做仿古瓷的,接的就是定制业务。

    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小菜一碟啊,远比大部分靠机器做批量生产的民用陶瓷厂更有优势。

    还有刀叉的事儿,其实京城的证章厂就能搞定。

    虽然碍于高层的颜面,这事儿不好戗沪海造币厂的行。

    但等到刀叉生产出来,把每年三次的镀银加工业务,包揽下来不是什么问题。

    这也就避免了为保证刀叉亮丽如新,每年还返回沪海去做维护的麻烦。

    至于那几十种玻璃杯,其实就如同宁卫民找裁缝社给承接皮尔·卡顿零散的制衣任务一样。

    对于玻璃器皿大厂而言,或许是让人头疼的鸡肋业务,但对于手工作坊可完全成了甜买卖了。

    别忘了,葡萄常的料器葡萄就是用传统技法,靠工人一个个吹出来的。

    那吹点玻璃杯还不容易啊!

    这不正好送到宁卫民手里来了嘛。

    总之,宁卫民接手,这事儿是绝对的双赢啊,别提有多么划算了!

    不但可以帮宋华桂彻底解决餐具国产化的供货问题,彻底为她解决这个头疼不已的麻烦事。

    而且宁卫民自己还能光明正大的中饱私囊,同时拿这些订单去跟仿古瓷厂和证章厂卖人情啊。

    所以说,等到宁卫民真正模清楚了实际情况,测算出自己居然又为总公司节省了近乎一半的成本。

    他瞬间就坦然了,并且高高兴兴当起了这个中间商。

    并且琢磨上了到底该怎么利用这个“pc”国际展销会的门票,为自己带货的机会。

    其实怎么办,也很简单。

    越是技术含量小,容易量产的越应该“贴牌”外销。

    反过来越是需要技术,产量越低的越不适合这么办。

    鉴于这个原则,宁卫民保留了绢人、料器、仿生瓷、石雕的自主品牌。

    在展览会上力推的不外乎就是锦匣厂的锦盒,街道缝纫社的昆虫草编,仿古瓷的餐具,甚至还有东花市街道生产社临时吹出来的第一批酒杯。

    还别说,真有不小的斩获。

    一个来自英国的代理商看中了锦盒,现场给了宁卫民几种帽子盒的款式。

    需要宁卫民以锦盒的制作方式,按照他提供的款式,给出每种一千个的报价。

    最终按两万两千块外汇券,现场达成协议。

    宁卫民会为英国老牌的玛莎百货在两个月内提供质量合格,带有“pc”铭牌商标的三千只锦缎帽子盒。

    还有几个意大利代理商看重了仿古瓷的中餐瓷器,询问制作成“pc”品牌西餐餐具的价钱。

    但因为宁卫民无法现场给出详细的报价,这件事只是初步有了合作意向。

    他只能在和刘永清以及仿古瓷厂商量后才能给予回复,继续商洽此事。

    最意外的就是东花市街道生产社的酒杯了。

    因为都是临时加急吹制的,有两个杯子的料棍儿意外混色了。

    最终吹好的杯子,并不是纯色透明的。

    而是从上至下,由红黄、蓝绿混合色至无色透明的渐变效果、

    这反倒误打误撞,更受外商青睐。

    有人当时就要订购这种效果的红白酒杯各两千只。

    还有人提出需要其他颜色的产品和详细报价。

    深陷数人包围圈的宁卫民被代理商们如此热情的反响,吓得反倒不敢应了。

    他只能找借口脱身,紧急联系常玉龄,询问是否能制造出效果恒定的产品来。

    就这样,在得到常玉龄肯定的答复后。

    在这次为期三天的国际展销会结束后,东花市街道生产社,不但一跃成了共和国制作西餐玻璃酒具的“鼻祖”。

    而且还意外的拥有了一种渐变色的西餐酒具作为贴牌创汇主打产品,获得了价值十三万元左右外汇券,七千五百只各色酒杯的海外订单。

    这个曾经只有十几个人,而且一度倒闭小作坊,变得越发红火起来,在宁卫民的手里开始向八十人的生产规模扩大。

    不过与之相比,其实宁卫民个人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因为仅以眼前来看,这次展销会上谈成的买卖,如果刨去百分之十的贴牌费要交给总公司,还能让他至少能赚到手十万元外汇券。

    所以他怎么能不爱皮尔·卡顿公司,不尊重自己的老板,不珍惜自己的职位呢?

    不虚伪的说,真的没必要升职了,没必要……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6_6642/361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