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黑虎97的新书杨家将新传 > 第13章 折家军(二)
    汴梁城中,杨六郎看到宋太宗发布的告示,将杨家将府中之人全部捉拿归案,听候发落,当场昏死过去。

    杨六郎的两个随从只好背着杨六郎进了一家客栈(旅馆),先住下来再说吧。

    姜汤灌下去,昏死过去的杨六郎渐渐地苏醒过来了。只是一个劲地大哭不止,哭声惊动了客栈中的另一位旅客。只见这位旅客五短身材,人长得瘦小,相貌还算英俊吧。见杨六郎哭得稀里哗啦,就上前安慰起来:“这位兄台,有什么冤情,说来给我听听,或许能帮上你的大忙。”

    六郎止住哭声,本不想对外人讲本家的事,见事已至此,说给他听也无妨,或许能救全家性命也未可知。

    听了六郎的叙述,那瘦小男子说道:“这有何难,只要我帮你写上一封状纸,保证你冤情得伸,全家平安无事。”

    “敢问尊姓大名?”六郎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对方说道。“小可姓王,名钦若,山西朔州人氏,只因千里到京赶考,等着发榜呢。今天有幸结识兄台,真是三生有幸。”

    有关王钦若的故事,以后还要讲很多。《宋史》有传;《资治通鉴》等史书都有他的传记传世。考中进士之后官运亨通,官至枢密使,成了杨家将折家军的顶头上司了,此是后话。

    过去好多演义小说都把王钦若写成王钦,说他是个奸臣小人,《资治通鉴》还把他说成是“五小”之首啊。

    人之初,性本善嘛,此时的王钦若尚未及第考中进士,颇有些正义感。再说,人嘛,随着环境的改变,是会变的,有的变好,有的变坏了。

    有关王钦若的传说很多,有的书上说他是辽国人,本名叫贺驴儿,是萧太后身边的人,是来北宋当间谍的,是奸细嘛。本书以《宋史》、《资治通鉴》为准,不作奸细看,只作小人看,你认同吗?

    那王钦若果真才高八斗,一袋烟的功夫,状纸就写好了。

    杨六郎拿着写好的状纸,骑上快马,前往开封府鸣冤叫屈去了。鸣冤鼓鼔得如雷震,早惊动了开封府尹。此时的开封府尹还不是包公包拯坐堂,却是宋太宗的亲信。

    案情重大,开封府尹做不了主,得罪不起呀,咱能得罪这杨家将,却得罪不起折家军嘛。案子很快转到吏部,那宋太宗倒要见一见杨六郎,看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吏部审讯大堂,宋太宗高高坐在审案衙门公堂之上。杨六郎跪在堂下递上状纸,那宋太宗铺开状纸一一细细读来,读着读着,不仅拍案叫好!写得好,有理有据,书法也非常漂亮啊。心想,舞刀弄枪的杨六郎恐怕写不出这么漂亮的状纸来,一定是有人代笔写的。

    “杨延昭,这状纸不是你写的吧?快快招来!”“回禀我皇,这状纸确实不是在下写的,是一位叫王钦若的书生写的,但状纸所写句句是真。”六郎昂首挺胸,声如洪钟,对答如流。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嘛,能不能为我杨家洗脱罪名,就在今朝了。

    抓了杨家一干老小,优待着呢。据内线来报,杨四郎已成了大辽国的驸马爷,杨业战死,杨家几个儿子除了眼前的杨延昭,大都下落不明,恐怕早就战死沙场了。

    抓了杨府的全家,宋太宗另有打算。得有人承担这次北伐失败的责任嘛。虽然杨家将全军覆灭,也是我大宋的重大损失嘛。怕就怕杨家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杨四郎,那就危险了。它会危及到我大宋的根基啊。折家军是朝廷的栋梁,与杨家将那是亲如一家,得恩威并施,鼔打鼔打,提醒一下不好吗?防微杜渐嘛。

    冦准去拜访折府,宋太宗亲自审讯杨家一门老小,看看反应再作下一步打算。真所谓一个唱红脸一个唱花脸,这场戏有看头啰。

    折赛花等杨家人关在吏部大牢,此时也带出来与杨六郎相见了。折赛花女强人一个,不明白宋太宗为何要抓了我家老小,犯什么法了?大声质问起宋太宗来。太宗语塞了。只好说是接到前线战报,杨业被俘,恐怕已经投降辽国了,只好先委屈你老,等到事情彻底查清楚了,我一定向你赔罪。老大姐,我也不想这样,请多多理解嘛。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74_74015/107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