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好,《挪威的森林》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遍,不过忘的差不多了,再看看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薛佳琪说道。
“对,每一遍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就拿《红楼梦》这本名著来说吧,如果你不看个五六遍以上,根本就了解不了里面的精髓。
看一遍两遍的人只以为《红楼梦》讲的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唯有看五六遍以上才能看懂曹雪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李东说道。
“嗯,这个我知道,能够被誉为国内小说巅峰的《红楼梦》当然不止讲了宝黛之间的爱情,还隐喻了很多内容,比如封建王朝的没落等等。”薛佳琪点点头说道。
“说的不错!好了,时间不早了媳妇儿,我们休息吧。”李东看了眼时间,已经一点了。
“哎呀,你跟我说说你对《红楼梦》的见解呗,被你把胃口都吊起来了。”薛佳琪嘟着嘴说道。
“拉倒吧,这一说就不用睡觉了,说到天亮也说不完。”李东笑着说道。
“就三言两语的说说嘛,说说你是怎么看待《红楼梦》这部经典的。说说嘛,说完就睡觉好不好?”薛佳琪在李东的怀里撒娇道。
哪个男人能抗住小娇妻的撒娇?
看着薛佳琪那娇羞的模样,李东反正是扛不住。
“简单的说几句啊,说完就睡?”李东说道。
“嗯嗯,说完就睡觉,我保证。”薛佳琪乖巧的点点头说道。
“看《红楼梦》给我发的启示是:兴衰自古都是周而复始,历史规律只会无限循环下去,谁也不能例外。
贾府最终的结局是灰飞烟灭,死的死,出家的出家,卖身的卖身,之前多辉煌鼎盛,之后就多么凄惨,令人唏嘘不已。
但是贾府倒了之后一定会有新的家族崛起,取代甚至超越贾府的辉煌,这就是历史的轮回。
第二个启示是:面对世事无常,要学会放弃内心的执着,接受当下的生活,做个知足常乐的人才是最好的选择。简单说就是心里不要有太大的执念,顺其自然就好。
第三个启示是:任何人都要学会居安思危。贾府之所以会败落,站位是一方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府中管事儿的人都缺乏危机意识,比如贾政、王熙凤等,没能提前谋划布局,直至败亡了才醒悟过来,追悔莫及。”李东看着薛佳琪侃侃而谈。
《红楼梦》他早早的就看完了,初中看了两遍,高中看了两遍,大学看了三遍。三个阶段看的时候感悟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心得。
加上他看过一些研究红学的人发表的解析文章,所以对于《红楼梦》他是有着比较深刻的见解的。
“再详细说说呗。”薛佳琪越听越有精神头,感觉李东就是个移动的百科全书,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她自愧不如。
《红楼梦》她也看过,但是看的不多,完整的也就看过两遍,就属于李东刚刚说的只知道看宝黛之间的爱情了,至于书中蕴含的各种哲学思想没有专门研究过,也没有总结过。
“说什么呀,困死了,我要睡觉了。”李东把灯一关,直接蒙头开始睡觉。
“呜呜呜,李东?老公?再说说呗,我喜欢听。”薛佳琪搂着李东的脖子不停的撒娇道。
“先睡觉,明天好好给你讲讲其中的奥妙,一般人我都不告诉她,这可是我看了七遍《红楼梦》才得出的精髓,明天全都告诉你。”李东在薛佳琪的额头上亲了一口哄着说道。
“嘻嘻,真的?那你可要倾囊相授啊。”薛佳琪眼前一亮,兴奋的说道。
“绝对倾囊相授,保证一滴都不剩。”李东坏笑着说道。
“听着怎么怪怪的?”薛佳琪好奇的说道。
“没有,你想多了,快睡吧。”李东轻轻拍打着薛佳琪的后背,跟哄沐沐是一个动作。
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七点半了,跟在天青市的作息基本一致。
起来的时候李先进正在厨房做早饭,陈素芬则在客厅里带着沐沐。
“怎么不多睡会儿啊佳琪,做好饭了再喊你。”陈素芬笑着说道。
“睡好了,妈,睡不着了,天天在家里也是这个点起来。”薛佳琪说道。
“行,你先洗漱去,等会儿就可以吃饭了。”陈素芬说道。
陈素芬两口子住的房子虽然没有李东的婚房大,更没有李东的婚房新,但是这里是李东长大的地方。
回来之前李东问薛佳琪是住新房还是住老房子,薛佳琪不假思索的说要住老房子,想看看李东长大的地方是什么样儿的。
“开饭咯,佳琪,你尝尝看我做的有没有李东这小子做的好吃。”李先进笑呵呵的说道。
饭桌上四个菜,一个虾仁炒鸡蛋,一个凉拌腐竹木耳,一个醋溜土豆丝,一个凉拌黄瓜。
还有鸡蛋饼,油条,水煎包。
“爸,李东的手艺都是得到了您的真传,跟您比肯定要差点呢。光是闻味道就比李东做的要好吃,这粥不仅浓还香,让人很有食欲呢。”薛佳琪喝了一口八宝粥称赞道。
得到了儿媳妇的夸奖,李先进脸上笑的褶子都出来了。
“我爸掌勺掌了二十多年,对于做菜那是有着自己的一套心得的,很多菜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一般的饭店大厨真比不上我爸。”李东自豪的说道。
一个做了二十多年的厨子,手上不可能没有几把刷子,要不然在国企的大食堂里他也待不住。
“早上吃的清淡一点,到中午爸给你整俩硬菜,给你露一手。”李先进高兴的说道。
“好啊好啊,这次回来就是抱着把您的拿手菜全部品尝一遍的想法,看看李东到底得了您老人家几分真传。”薛佳琪说道。
到底是大学老师,人家这说话水平就是高,一句话把父子俩都给夸奖了一遍。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82_82088/238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