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由亭
“武安可不是什么好封号。”
随着李君肃落座,白启的目光闪过了一眼令牌,手中的酒水换为了茶水。
白启沏着茶,语气有些怀念。
李君肃也是看着白启,脑中有关白启的资料慢慢浮现。
白启,又名公孙启,公孙非姓氏,而是尊称,代表白启祖上曾是王公贵族。
后世有人称其为楚国之后,但经过考证,发现漏洞颇多,不可采信。
更别提白启后面直接把楚国先王陵墓给一把火点了。
说好听点叫先王陵墓,俗话说就是祖坟。
也有人觉得其是百里溪之孙,白乙柄之子,这个说法一样错误。
当年穆公派百里溪之子孟明势,与其孙西乞数、白乙柄同时出战,孟明势父子三人同时出战,可能性不大。
唯一有可能的,那就是白启是玄秦王室,公子白之后。
公子白,即赢白,封地离白启出生地,相隔不远。
而且公子白的后人都改姓为白,加上公子白的身份,白启自然当得起公孙启这个尊称。
白启如果不是玄秦王室之后,便是平民出身。
不过不管白启到底是何出身,都无法影响到这位杀神的光芒半分。
白启,歼灭战鼻祖。
称其为歼灭战鼻祖,不止是因为白启懂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真理。
而还因为白启每次出征,都能够把战场的所有条件,变得适合打歼灭战。
不是白启只会打歼灭战,而是与他对上,战场就会变成炼狱。
伊缺之战,白启用十二万人,抓住韩魏联盟不和的空隙,以离间、水淹二计,歼灭二十四万韩魏联盟。
燕城之战,白启借助地势,水淹都城,淹死楚国将士百姓三十五万。
常平之战,白启抓住赵阔年轻冒进的弱点,布下口袋阵,最后坑杀四十万将士。
赵阔能率军不乱固然值得夸奖,但白启面对的是四十万困兽之斗的将士。
哀兵必胜,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在白启面前,四十万的哀兵,被坑杀殆尽。
后世的人屠二字,比杀神更为贴切。
“喝茶。”白启的声音,打断了李君肃的思绪。
有些朴素的茶盏,里面的茶水还有茶叶漂浮。
白启没有一部分将领有的毛病,他不居功自傲,邯单撤兵之后,要再出征,他不愿再打,是因为知道大势已去,机会已经没了。
他不贪财好色,也不求名利,被贬为士伍,被放逐阴密,最后被赐死,白启死前只是叹息一声。
他好像生来就应该在战场。
李君肃看着茶杯中翻滚的茶叶,举起了茶盏,轻抿一口。
“如何?”白启看着李君肃,笑着问道。
“好茶。”李君肃再饮一口,放下茶盏笑道。
“不知小友名讳。”白启转而问道。
“姓李,名君肃。”李君肃回着。
“好名字,小友可告诉启,现如今外面的世道如何?”白启抚掌而笑。
“外面如今为大乾”李君肃开始慢慢叙述起皇朝更替而来。
李君肃敏锐的发现,在说出玄秦一统天下之时,白启眼中亮起了一抹亮光。
李君肃耐心的说着历史,白启也耐心的听着,期间茶水都换了几壶,日光也慢慢黯淡下来。
“兵仙、兵神,唯独我是人屠,评价不公啊。”
白启给李君肃倒着茶,少见的调侃了自己一下。
白启听完李君肃的叙述,对于兵仙韩、兵神李,有了浓烈的兴趣。
“您对玄秦的落寞,好像并不伤心?”
李君肃想着白启听到玄秦一统天下时的欣喜,有些讶异的问道。
“当年常平之战后,启也想一鼓作气攻下邯单,王命不允,大势已去,皇朝也是一样的道理。”
“盛极而衰,非人力可免。”
白启转动着茶盏,神情平静,言语之间甚至有些文雅。
人们觉得武官粗鄙其实是不对的,部分猛将确实比较粗俗一点,但到了统兵为将这个层次,熟读兵书经书是必须的。
往上统领三军的帅,更是熟读各种经典,白启跟李敬就是其中的典型。
特别是李敬,本身就是陇西李氏出身,从小就熟读各种经典,兵书更是滚瓜烂熟。
后世文武分家,反而废了,在大乾以及之前,出将入相才是常态。
出朝廷能打,在朝廷能治理天下,这就是出将入相。
“倒是小友你,比起我厉害不少。”白启看着李君肃这位年轻人,大方的夸奖道。
“我只是借助九黎魔族两大上古强族罢了。”李君肃谦虚的说着。
“统兵难就难在这里,想要底下将士服你,没点本事可不行。”
白启看李君肃更加满意起来。
“能够拉出如此两支王师,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就像我底下的静安军一般,我培养他们,可是费了不少力气。”
白启想着自己的将士,眼中闪过怀念。
静安军,白启亲自培养的王牌,这支王师名副其实,所过之处,寂静安宁。
至于为什么会寂静安宁,这种小事就别在意了。
“倒是可有点遗憾,没能跟兵仙霸王交上手。”白启笑道。
到了白启这个层次,遇到兵家大道巅峰的几位,想要交手再正常不过了。
兵仙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民夫给锻炼成将士,这种带兵能力,确实可称仙人。
兵仙点兵,多多益善,便是如此。
霸王带的八千精兵,像是魏武卒的极端,这也让白启很感兴趣。
不过最让白启感兴趣的还是兵神李敬,李敬用兵如神,地势奇谋一样不缺。
白启知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最恐怖的评价。
李敬指挥的将士能不能跑出他的包围圈,白启是真的很想跟李敬过过招。
“王家父子也不错,可惜。”白启最后还提起了王简,面上带着笑意。
“王简比起我来,更懂进退,也有功劳,启一时有些感慨,见笑了。”
白启看着李君肃疑惑的眼神,笑着解释道。
白启是不知道邯单一战不去会死吗?
白启当然知道,但他也有自己的傲气。
当时大势已去,再攻打也不过是白白浪费将士性命罢了。
白启不愿浪费将士性命,也不愿再效力当时的秦王了。
他当时离邯单,就差一步。
如果不是秦王下令撤兵,他就攻灭赵了。
一步之遥,也是生死的距离。
但白启知道,后人了解了这段历史,会给自己公允的评价。
因此,白启愿意以死证道。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8_8237/545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