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281章 论持久战(二)
    【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但战争需要消耗大量资源。

    而日本从其占领区开发和掠夺的资源,又因薄弱的开发基础和路程遥远运力不足无法有效填补战争消耗。

    例如在战争过程中,日本从中国掠夺了煤炭约六亿四千五吨、树木约七亿方、稀土约两亿吨、铜矿约五亿吨、黄金两万一千吨、粮食八亿吨等,还强征了至少八百六十万劳动力。

    从1905年至1945年军事强占朝鲜期间,掠夺了朝鲜四百多吨黄金、大量铁矿石等矿产资源,还强征了大量朝鲜劳工。

    又在东南亚地区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等,掠夺了石油、橡胶、锡、铁矿石等战略资源,还强制当地居民为其提供劳动力。

    看似日本从占领地掠夺的这些物资数量极其庞大,但对比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的消耗,就会明白这些掠夺来的资源远远不够维持战争需要。

    甚至从占领、开发、运输等过程中损耗的人力物力,还存在部分入不敷出的情况。

    当时日本在1939年至1945年的六年间,子弹产量为十八亿发左右,步机枪产量为三百八十万支。

    整个战争期间损失的飞机超过四万架,军舰损失也极为惨重。

    日本在二战前的石油储备约六百万吨,而战争期间其每年消耗的石油就高达五百万吨。

    其钢铁产量在二战高峰期每年约为七百万吨左右,但钢铁缺口仍然极其巨大,仍需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钢铁及铁矿石等原材料。

    加之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了大量兵力,整个二战期间,日军阵亡人数接近两百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上的阵亡人数大约是七十五万左右,另外还有大量日军受伤。

    巨大的战争消耗,根本不是短时间内开发和掠夺占领地的资源所能填补的。

    巨大的缺口只能让日本从其它国家花重金购买。

    比如1939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达到七千九百四十万桶,约为一千一百万吨。

    日本进口的燃油80依赖美国,坦克和飞机需要的高级燃油,对美国的依赖度更是超过了90。

    1936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废钢总额售价为一千一百九十万美元,1937年为三千七百四十二万美元。

    大量进口的还包括美国的飞机、机床、特种钢、化学品、药品、稀有金属、粮食……

    虽然无法确定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从外部进口了多少战争物资,又是以什么代价进口,但拿捏了日本战争胜负命脉的美国,绝对不可能以低廉价格资助日本。

    这一点从日本二战期间的军费暴增也能看出。

    1937年日本军费开支仅为三十三亿日元,到1944年时军费开支已占gdp的985,1945年军费开支预算超过八百亿日元,已高于当时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倍。

    这些数据已经能够证明,日本在侵略战争期间不甘心失败而陷入的彻底疯狂。

    庞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伴随的就是生产力被急剧压榨,民用工业被迫转为军工和军需品生产,国家经济和资源储备严重透支,表现出来的就是日本国内外军民生活水平直线下滑。

    在战争后期,日本因本土粮食产量不足,从中国掠夺的粮食也远远填补不上缺口,从而导致粮食供应出现严重危机。

    其每人每天的主食供应量,从战前的四百五十二克下降到了不足三百克。

    而要维持正常的人体运转和营养及维生素供应,每日主食应需三百五十克、蔬菜三百克、水果三百克、肉、禽、鱼、蛋等动物性食物一百二十克 ,大豆及坚果类二十五克,奶及奶制品三百克。

    在极度缺少其它食物的供应下,日本后期区区三百克的主食甚至已经不足以维持人的基本消耗和健康。

    大米供应不上,就连芋头、南瓜,甚至是军马的饲料豆饼都被日本平民疯抢用以裹腹。

    日本原本供应军队的精米和各种肉与水果罐头,到了后期也被替换成了糙米和用小麦粉与鱼粉制作的军粮,而所谓鱼粉实际是过去作为农田肥料的干鱼粉。

    就是这样的军粮都还无法保障供应。

    只能偶尔靠打猎、捕鱼或抢劫当地平民来获取肉食。

    有些部队甚至偷偷用武器弹药与中国军队交换口粮,预感到战争注定失败的部分在华日本人,也会用武器弹药拿来换钱,给自己预留后路。

    整个抗日战争过程,几乎与《论持久战》预言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一模一样。

    而《论持久战》创作于1938年5月至6月,当时距离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仅相隔了十个月,抗战则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

    《论持久战》的创作之初,便从知彼知己的这一基础,对中日双方的战争本质,早在战争结束的七年前便做出了精准而全面的过程和结果论述。

    而《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与给当时深陷绝望和迷茫的中国军民带去的意义和希望极其重要。

    当时的中国全国上下都对接连的战败和既迅速又庞大的国土沦陷深陷绝望,以至于亡国论、投降论甚嚣尘上。

    百姓在国家命运迷茫之际只想逃难求活,军人在巨大伤亡和渴望胜利又难以企及中动摇了信念和军心,不确定自己今天的牺牲是否能在国家成功战胜侵略的前提下具有意义。

    整个中国都蒙上了一片看不到未来的迷雾。

    而《论持久战》的出现,便是以有理有据的方式,给全中国都指明了抗战为什么必将胜利的原因。

    就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般,为全国上下的抗战决心和信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就连当时的国民党高层将领白崇禧都对其高度赞赏,并受到国民政府委员长认可,大量刊印和公开播报,在军队中大力推广,坚定了军心和抗战信念,军官级别将领几乎人手一本《论持久战》。

    就连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敌对党派都能对此推崇备至,可以想象当时的国民党军政内部也是高度迷雾和绝望情绪包围,同时也是直接证明了《论持久战》的重要战略思想意义。

    后续《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了日文和英文等语言,并大量刊印。

    甚至连日本侵华战争的高级指挥官冈村宁次,都对《论持久战》中科学地论证中国必胜而日本必败深受触动,极大动摇了侵略信心。

    而抗战之所以能够胜利,也与《论持久战》中提及的三大基础条件的实现,有着根本的关系。

    若是这三大条件无法保障,抗战的结果或许将走向无法接受的结局。

    《论持久战》所带来的稳定人心与信念,促成这三大条件的成熟,证明了其更深一层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2_172226/2875528.html